储罐,贮罐

热门关键字:储罐 贮罐 反应罐 贮槽 酸储罐 运输储罐 PE储罐 盐酸储罐

最新公告
2018-1-31 昆仑牌储罐(贮罐)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储罐(贮罐)工艺技术成熟完善,储罐(贮罐)产品质量良好,在新品种、多规格和制造大型滚塑储罐(贮罐)机械设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昆仑牌滚塑防腐储罐(贮罐)为国内防腐储罐(贮罐)行业的品牌商标。昆仑牌储罐(贮罐)产品广泛适用于化工、染料、医药、农药、冶金、稀土、机械、电力、电子、环保、纺织、酿造、食品、给水、排水等行业。
2018-1-31
cio新闻中心

能源保障非比寻常 三“新”力解上海能源瓶颈
作者: ‖ 时间:2008-2-15 ‖ 来源: ‖ 点击:1366
对于上海而言,能源保障非比寻常。

    全市1800万常住人口近600万户家庭,以每户月均用电50千瓦时算,居民每月生活用电量就是3亿千瓦时;以去年全市平均煤耗每千瓦时338克计,仅生活用电耗煤平均每月就是10多万吨,一年超过120万吨。

    上海能耗每增加1000万吨标准煤的间隔时间,已经越来越短:从1999年至今,5年、3年、2年,2004年之后是每一年升一个台阶。

    就是这样一座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耗巨大的国际化大都市,自身几乎没有煤炭、石油等一次资源,极度依赖外界供给。

    关注与兴奋,也就非常自然,尤其对于能源供应接二连三的利好消息———

    今年12月17日,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一次并网成功,明年6月两台机组都将投入商业运行,每年可向上海电网送电130亿度,对本市乃至全国电力工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

    12月12日,上海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第一储罐成功升顶,15天后第二个储罐又完成升顶,为项目2009年建成打下扎实基础,届时将汇同西气、东气、川气,共同构成上海天然气多气源供应格局;

    今天,上海唯一的地方性能源企业申能集团在成立20周年之际又传出消息,明年起,上海城市燃气将加快转换速度,2015年有望实现“全天然气化”。

    这一次次振奋人心的“新”声,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努力?承担着全市90%燃气和五分之一电力供应的申能集团,是上海力解能源发展瓶颈的缩影和平台。12月中下旬,我们走进申能,聆听“新”声背后的故事。

    新思路

    突破瓶颈的每一步,都是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构想。

    城市燃气全天然气化,意味着什么?坐在复兴中路1号的大会议室里,申能集团领导的答案充满激情:意味着上海人工煤气140多年的历史宣告结束,意味着上海将步入天然气大发展时代,天然气在上海一次能源使用中的比重将从目前3.8%增至7%到10%。

    更为重要的,是天然气的可持续利用价值。同样燃烧,人工煤气热效只有46%,而天然气可达98%,几乎不浪费;同样使用,人工煤气容易一氧化碳中毒,而天然气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较低,被喻为“安全之气”;同样生产,人工煤气会排出大量废气,而天然气排污接近于“零”。高效、安全、清洁———天然气的特性,契合了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能源使用的绿色诉求。

    为了实现全天然气化,申能数年前就开始勾画蓝图。2001年,投资组建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全市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任务;截至今年6月30日,天然气主干管网一期基本建成;而今,城市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又开始启动,到2009年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以及川气进沪,城市天然气管网将与之配套,届时高压管网将覆盖全市,上海东南西北都将有接收站收纳进沪天然气。

    新思路不仅体现在天然气化的战略上。申能发展大容量、高性能发电机组的历程,同样具有典型性。

    坚持燃煤机组的技术领先,是其一以贯之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当五六万千瓦小机组还大行其道,申能便投资建设了上海最早的30万千瓦机组;90年代,又率先投建吴泾第二发电厂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进入新世纪,外高桥第二电厂2台9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亮相;而日前刚刚并网发电的外高桥三厂首台100万千瓦发电机组,又是上海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代表着目前世界火电技术的最高水平。

    大机组小机组,差的不仅仅是投资额,还有高劳动生产率和高技术含量。以外三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为例,它每发一千瓦时电耗煤预计只需290克,达到国际最佳水平。以年运行时间6000小时计,一台100万千瓦机组单位煤耗每下降1克,每年就可省下6000吨标准煤。

    思路之“新”说到底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当别人重点关注产能,你已经筹划如何节能优化效率;当别人开始关注节能,你的思路又已超前,开始关注能源的安全供应和战略储备———申能集团就是这样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上海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与海外资源提供方签订25年的长期协议,在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手握量大价优的海外液化天然气供应,对上海乃至全国天然气气源的稳定供应显然具有战略意义。与此同时,上海5号沟LNG应急备用站也在全面建设之中,该项目完成后,全市天然气应急备用时间将大大提高。这虽然还赶不上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对上海而言将是一次全新跨越。

    新结构

    新思路导向,新结构落地。

    驱车至外高桥电力基地,一片接一片的高等级发电机组远远就呈现出宏伟气势;坐直升机俯瞰海浪簇拥的东海平湖油气田,钻井平台身姿傲然;乘巴士至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库区水面波光粼粼,清风阵阵。

    一样的电一样的气,不一样的是“从何处来”。

    聚焦“申能版图”,清晰可见上海能源结构从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蓝图。

    “气”从四方来的架构已经成型。东,有申能控股的东海油气田,1999年起上海每年产出5亿多立方米天然气;西,有西气东输工程,2004年起每年向上海送20多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还有川气,始发于达州普光气田的川气东送工程2009年就将建成,2011年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供上海19亿立方米天然气。再看海上,在洋山深水港区的中西门堂岛,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2009年建成投产后,将开始供应来自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且规模逐年增大,2012年后有望年供气40亿立方米。这将使上海多气源能源保障水平达到一个全新高度。

    作为能源主力的电,源头也“多种多样”。在上海,外高桥、吴泾电力基地基本建成,临港燃气发电基地开始布局;走出去,又在安徽池州和浙江秦山、天台、安吉等地,投资建设了若干电力项目。就电源结构来看,不仅有火电,还有水电、燃机发电和核电,结构比分别是64%、18%、11%和7%。截至目前,申能集团权益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00万千瓦,今年全年,申能投资的电厂总发电量预计可达380亿千瓦时。

    在电源结构的变化中,一股“绿色”气息扑面而来。申能特别成立新能源公司,加强对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纵深开拓。发展新能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又为新能源加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与崇明岛隔江相望的江苏启东海边,申能与华能公司合作的总装机容量9.1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正在紧张施工。明年此时,这里的风机调试运行便可完成,今后每年将送出2.18亿千瓦时绿色风电。另外,装机容量2.1万千瓦的长兴岛北部沿岸风电项目也即将启动。

    崇明前卫村的建筑屋顶上,4000多块太阳能电池板安装齐整,它们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并网型逆变器转化后送入上海电网。这是上海首个,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兆瓦级并网发电太阳能示范工程。现在,申能又把眼光瞄准临港新城,临港并网型兆瓦级光伏发电项目已进入工程建设阶段,明年有望投产。

    与全球能源体系的演进节奏相吻合,成就了申能集团能源结构的稳定,夯实着上海用能保障稳步发展的基底。目前,发达国家能源研究的最前沿领域———通过煤气化发电实现煤炭清洁利用的IGCC模式,已经进入申能的研究视野。

    新模式

    人多地少,需要用钱的地方又多,而能源项目,恰恰既需要占地,又需要大量资金。这样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为上海谋能源,必须有新模式。

    跨越的脚步,需要执着,也需要智慧。作为承担上海地方能源保障重任的唯一投资性企业,申能集团不断探索新路,确保着迄今为止的15个能源投资项目每一个都高效运营,实实在在支撑起上海城市用能的安全可靠充裕。

    为了克服资金瓶颈,申能推行“联合战术”,与中央企业和其他地方企业联合办电、多元办电。与华能公司、国电电力、上海电力股份等合作,共同投建了一批重要发电项目,上海走出了限电拉电的缺电时代,走入了多种能源发电并存的新局面;联合中海油投资建设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为上海形成多气源保障格局奠定了基础。

    为了克服土地瓶颈,申能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配合其他省市的重大电力项目投资,既服务了全国,又为上海能源保障添了力。秦山核电二期、三期,有申能参与投资建设,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浙江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也有申能参与。此外,在安徽等地乃至在海外的电力项目,目前都在积极筹划之中。时至今日,上海市外来电比重已接近全市用电量的三分之一。

    但,仅仅这些还不够。为了自筹更多资金发展上海能源事业,申能大胆到资本市场寻找出路。多年来,申能股份通过证券市场筹集了巨额的能源建设资金,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电力能源类上市公司,全国第一家实施国有股定向转让,全国第一家实施国有股回购,股权分置改革后第一家实施增发的公司……

    投资型的公司如何发展?坚持以能源主业为核心的申能集团,正在逐步探索形成一条产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相结合的道路。申能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有效提高了企业资金利用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额投资回报。申能还先后投资了东方证券、太平洋保险等金融企业。金融板块长期股权投资达60多亿元,成为继能源主业之后又一重要板块。今年,申能集团财务公司成立,更为申能金融和实业投资互动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从某种程度上说,“申能”已经成为全市能源发展的缩影。透过申能的成长轨迹,看到的是上海破解能源瓶颈的不懈努力。而展望申能未来之路,同样可以想象申城能源发展的美好蓝图———上海“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目标将更加清晰,而申能作为本市电气并举、产融结合,上中下游贯通的综合性能源投资集团的地位也必将更为稳固。

返回